茶马古道与普洱茶之间有何联系?

 

 

 

  茶马古道,是以川藏道、滇藏道与青藏道(甘青道)三条大道为主线,辅以众多的支线、附线,构成的一个庞大的交通网络。

 

  地跨陕、甘、贵、川、滇、青、藏,外延达南亚、西亚、中亚和东南亚各国。

 

  茶马古道主要干线主要分南、北两条道,即滇藏道和川藏道。

 

  茶马古道的存在推动了各民族经济文化的发展,凝聚了各民族的精神,加强了各民族间的团结。茶马古道是推动民族和睦、维护边疆安全的团结之道。茶马古道是中国统一的历史见证,也是民族团结的象征。

 

 

 

  在中国各民族生活中,藏族由于“其腥肉之食,非茶不消;青稞之热,非茶不解”,而将茶作为“一日不可或缺”的生存必需品。但藏族所居的青藏高原地区,素不产茶。为了将川滇的茶叶运入藏区,同时将藏区的土特产输入中国内地,于是,一条条以茶叶贸易为主的交通线,在藏汉民族商贩、背侠、驮隊、马帮劈荆斩棘下,被开辟出来。由于唐代以来这种贸易关系主要是以内地之茶与藏区之马进行交换的形式进行,故历史上称之为“茶马互市”,或“茶马贸易”。伴随这一贸易而开通的商道,因而被称为“茶马古道”。


  汉代的茶马古道---“南丝路”的一段。四川古称“天府”,是中国茶的原产地。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四川已将茶作为商品进行贸易。当时,蜀郡的商人们常以本地特产与大渡河外的牦(旄)牛夷邛、痄等部交换牦牛、痄马等物。茶作为蜀之特产应也在交换物之中,这一时期进行商贸交换的道路古称“牦(旄)牛道”,它可算是最早的“茶马古道”。

 

  其路线是:由成都、临邛(邛崍)出发,经雅安、严道(荥经),逾大相岭,经旄牛县(汉源),过飞越岭、化林坪至沈村(即荐都,为西汉沈黎郡治地),渡大渡河,经磨西,至木雅草原(今康定县新都桥、塔工一带)的旄牛王部中心。邛崃由于是当时蜀郡的商贸中心和茶、铜铁器的主要产地,故成为汉代茶马古道的起点。


  唐代,伴随文成公主、金城公主下嫁而兴起的唐蕃政治、经济、文化大交流,使吐蕃出现“渐慕华风”的社会风气。唐人饮茶之习也被传入吐蕃,逐渐成为社会风习。


  宋代,中央政府正式与藏区建立起了“以茶易马”的互市制度,随着茶马贸易的加強茶马古道亦随之有了较大的展拓。这一时期的茶马大道主要为“青藏道”,即通常所说的“唐蕃古道”。唐蕃古道在前期主要是一条政治交往之路,后期则成为汉藏贸易进行茶马互市的主要通道。这条道路东起关中地区,经过青海,从四川西北角的邓玛(原邓柯县),过金沙江,经昌都地区、那曲地区至拉萨(逻些)。这一时期虽在四川的黎(汉源)、雅(雅安)亦设立茶马互市口岸,专门供应康区茶叶。但由于当时所易之马主要产自青海一带,故大量的川茶是从川西的邛崃、名山、雅安和乐山等地经成都、灌县(都江堰)、松州(松潘),过甘南,输入青海东南部,然后分运至西藏、青海各地。
 

  元代,西藏正式纳入中国版图,为发展西藏与内地之间的交通,元政府在藏区大兴驿站,于朵甘思境内建立19处驿站,从而使四川西部与西藏间的茶马大道大大延伸。


  明代,政府特别重视茶在安定藏区、促进国家统一中的作用,制定了关于藏区用茶的生产销售、贩运、税收、价格,质量、监察的一系列法规和制度,抑制茶商投机倒把。开辟了自碉门(天全)经昂州(岩州,今泸定岚安镇)逾大渡河至长河西(康定)的“碉门路”茶道,并于岩州(岚安)设卫,驻军以保护茶道畅通。

 

  明成化六年(1476年),规定乌思藏、朵甘思各部朝贡必须从“四川路”来京,于是,四川不仅是边茶的主要生产地,而且成为了“茶马互市”的最主要贸易区。明代川藏茶道分为“南路”(黎碉道)和“西路”(松茂道)两条。“南路”茶道中,由邛崃、雅州至打箭炉段又分为两路:一路由雅安经荣经,逾大相岭至黎州,经泸定沈村、磨西,越雅加埂至打箭炉,因其是自秦汉以来就已存在的大道,故名为“大路”,另一条是自雅安经天全两河口,溯昂州河,越马鞍山(二郎山),经岩州,过大渡河,至烹坝,到打箭炉,因系山间小道,故又称为“小路”。

 

  自打箭炉至西藏的茶道路线是:打箭炉北行,经道孚、章古(炉霍)、甘孜,由中扎科、浪多、柯洛洞、林葱(原邓柯县)至卡松渡过金沙江,经纳夺、江达至昌都。然后经类乌齐、三十九族地区(丁青、巴青、索县等地),至拉萨;“西路”茶道:由灌县沿岷江上行,过茂县、松潘、若尔盖经甘南至河州、岷州,转输入青海。
 

  清代,四川在治藏中的作用大大提高,四川与西藏关系的密切,进一步推动了川藏“茶马贸易”。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在打箭炉(康定)设立茶关。之后,又于大渡河上建泸定桥,开辟直达打箭炉的“瓦斯沟路”。原由碉门(天全)经两河口、昂州河、岚安、烹坝、打箭炉的茶道,改为天全—两路口—门坎山—马鞍山—泸定桥—打箭炉—线。岚安口岸由此衰败,打箭炉成为川茶输藏的集散地和川藏大道的交通枢纽。

 

  清代打箭炉至昌都的南、北两条茶马大道是南路大道:由打箭炉经里塘、巴塘、江卡(芒康)、察雅至昌都。由于这条路主要供驻藏官兵和输藏粮饷来往使用,故习惯上称之为“川藏官道”;

 

  北路大道:由打箭炉经道孚、甘孜、德格、江达至昌都。此道原为明代川藏茶马古道的大道,是运茶驮队主要行经的道路,故习惯上被称为川藏商道”。两道汇合于昌都后,由昌都起又分为“草地路”和“硕达洛松大道”两路,至拉萨汇合。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在抗战最艰苦的时期,通往中国战区的通道被切断,贯穿滇、川、藏直达中印边境帕克里口岸的茶马古道,成为运送国际援华物资的重要通道。

 

 


 

  据《中国古茶树》记录:在中国云南勐海大黑山的"巴达"茶山上有两棵1962年被发现的、被载入了人类史册的、已经有1700余年树龄的野生古普洱茶树;已经被科学研究者标为1号和 2号。是贺松村甚至整个云南勐海县引以为傲的“巴达山野生茶王树”。

  野生古普洱茶王树1号,树高23.6米,基部干径100厘米,所处的海拔是1960米;野生古普洱茶王树2号,树高32.1米,干径82.5厘米,所处的海拔是1954米。

  野生古普洱茶王树1号,在2012年9月27日因内芯树干朽空倾倒而死亡,非常令世人叹息!

  然而,正是因为有这两颗古普洱茶王树的存在,也因此向全世界证明了“茶树和茶叶起源地”就是在中国,就是在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这块大福地上!

 


 

浏览量:0